在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电商江湖,最不缺“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或“后浪虐前浪”的剧本,血海厮杀之况与代际交替之烈,绝非一个“惨”字可以形容。
不管是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垄断行为敲山震虎的一纸天价罚单,还是坐拥微信的腾讯放弃自身电商转投京东、拼多多等腾讯系电商的历史性抉择,还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不可一世,都可以看到,电商江湖压根本没有一劳永逸、一招制胜的商业模式。
能活下来尚且不容易,要找到一条行稳致远并且充满潜力的赛道更是难上加难。
成立于2015年,通过社交电商模式颠覆了传统电商,成就“会员电商第一股”的云集,就试图走出一条不同于阿里、京东、拼多多的差异化电商之路。
那么,云集的护城河究竟是什么呢?
在“社交+分享”的这条明线之下,深植于平台根基的暗线,则是多维度不断深耕差异化供应链,孵化升级自有品牌。显然,满足会员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精选产品,成为云集实现持续发展的独门武器。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云集的出圈与未来,或就藏在这八个字里。
8年沉浮,电商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时光倒回到8年前,以移动支付为支撑的天猫“双11”交易额突破350亿元,京东全年销售额超1000亿,电商市场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2016年,拼多多依靠拼团低价策略成功挤入彼时已呈现“淘宝京东两强分立”的电商市场,在短期内凭借营销手段迅速吸引流量,成立仅三年后,市值便超过了300亿美金。
2018年,以云集等企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凭借低营销成本、高用户黏性以及互动社群优势,成为电商行业的新翘楚。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社交电商规模就已达到了12624.7亿元。
在经历了B2C、F2C等各个模式阶段的洗礼后,内容运营型电商平台小红书、依靠短视频发家的兴趣型电商抖音和快手也成功在电商赛道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2020年的新冠疫情,线上零售再度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型步入电商领域。然而,看似一片繁华盛世的电商市场眼下却也逐渐陷入了难以实现高用户留存的尴尬境地,即便是通过价格战,带给平台的关注度也是转瞬即逝。
以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为例,双十一玩到今天,早已疲态尽显。
一方面,在拼多多等新兴平台的崛起、搅局与分食之下,阿里依然需要每年乐此不疲地用不断刷新的交易数据宣告自己无可撼动的王者地位。
另一方面,随着平台促销与玩法规则愈发花里胡哨、层出不穷,消费者内心更为真实的声音则是,怎么买才能不被平台与商家套路。而当双十一从过去用户可以直截了当收获更具性价比的价格到如今要开启内心防御模式,用户心态的变化也预示着,生意跟人心,越来越不是赢家通吃那么简单。
究其根本,是电商平台的功能、产品都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顾客的关注度很难集中,高昂的获客成本也让流量难以实现从公域到私域的转化。
事实上,随着消费升级的概念深入人心,低价流水线上的产品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相较于“百亿补贴”,用户更需要的是精准的需求触达、货物流通和购物体验。
在此番困局下,各大电商平台开始意识到,流量是电商平台成功的有效条件,但却不是必要前提,只有回归零售的本质,全面优化提升“人、货、场”的综合实力,打造差异化品牌形象,才能实现顾客、商家、平台的有效链接,从而在这个存量竞争的时代不被淘汰。
实际上,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非常多新概念的产品和创新品牌应运而生,年轻人也开始期待有故事、有内涵的国产品牌。
各路平台电商也意识到,差异化的商品将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而这背后,都离不开差异化供应链的建设。
所谓的差异化,体现在渠道、价格、服务、营销等方方面面,但是最核心、最底层的是差异化供应链。有业内人士断言,从整个电商零售发展趋势而言,差异化即将成为角力主战场。
“起势靠流量,生死供应链”,这句零售行业的行话,绝非危言耸听。
过去6年,云集做对了什么?
从一家十几人的创业团队,到登陆纳斯达克的千人级上市公司,纵然是2020年面对疫情期间的艰难,云集全年GMV仍然稳步攀升至359亿。目前,云集平台上年度交易会员数已经超过1330万人。
财报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短短六年间,云集的GMV从18亿元一路攀升至359亿元,营收从12.84亿元一度达到130亿元。
从成立至今,如此快速发展的会员、规模以及上市征程,无疑让云集成为令行业瞩目的一匹黑马。而分析云集快速发展的成功之道,其差异化竞争法则贯穿始终。
本文原创文章,作者:liekew,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liekew.com/17.html